首页 >> 服务三农 >> 正文

黑龙江省农科院科技包联显成效 绥化海伦“打擂田”大豆亩产创新高

2025-10-10

10月8日,黑龙江省农科院党组成员、省农机院党委书记、院长、绥化市科技包联服务团责任领导张燕梁带领服务团成员,特邀5名领域专家,赴绥化海伦市东风镇仁东村大豆“打擂”示范田开展实收测产。海伦市副市长杨会玉及当地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仁东村村委会相关人员陪同。

绥化科技包联服务团以仁东村大豆“打擂田”为关键实践,深化科技包联、破解“三农”难题,力求突破中低产田瓶颈。团队精准施策,引入大豆110厘米大垄双行密植、一喷多促提质增效等先进技术,选推“绥农111”“绥农94”与当地主栽品种开展对比试验,并推出“品种替换致损全额补偿”机制,打消农户顾虑,推动科技成果落地。

测产现场,专家团队严格遵循《农业农村部高产创建大豆测产方法》现场开展机器实收测产。完成样本田面积复核、收割机粮仓清空检查、收割籽粒称重、水分检测等全流程操作,数据记录实时公开、产量计算多人交叉复核,确保测产结果精准可靠。

经专家审定,测产结果现场公布:3个品种田块均约20亩,折合水分13%并扣除损失与杂质后,当地主栽品种亩产220.45公斤;“绥农94”亩产241.13公斤,增产9.4%,增收约159.2元/亩;“绥农111”亩产达261.28公斤,增产18.5%,增收约171.5元/亩。这一成果不仅刷新当地大豆单产纪录,更标志着科技包联、单产提升行动及“打擂田”模式创新获阶段性突破。

海伦市副市长杨会玉感慨道:“东风镇仁东村这片地是典型的中低产田,大豆公顷产量没超过3000公斤。今年多亏科技包联工作,省农科院和绥化分院的专家把良种、良机送到田间地头,如今突破3500公斤大关,这是以前没有过的!未来,将深化与农科院的合作,只要有好品种、好技术,海伦就敢试、愿意试,务必让老百姓享受到科技红利。”

省农机院院长张燕梁进一步阐释“打擂田”的深层价值:“打擂田”的核心不是‘比高低’,而是让科研成果真正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惠及农民。今天的测产成果充分证明,咱们科技包联工作这种模式真正走对了路,并且工作做得扎实、可靠,从前期谋划的细致周全,到后期落地的稳步推进,每一步都离不开团队的勤勉深耕。而且这次“打擂田”能有这样的好成效,也离不开绥化市、海伦市两级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特别关注,正是多方协同发力,才让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了助农增收的实效。接下来,我们会针对当前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精准发力,把更多人力、精力向海伦倾斜,全力推动土地增产、农民增收。

绥化科技包联服务团以仁东村“打擂田”为样板,探索出“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基层农技推广+农户”协同路径,推动农技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破解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下一步,服务团将加大科技包联力度,为黑龙江保障粮食安全、打造现代化大农业样板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