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3
10月9日,大豆提质固氮绿色增产ARC生物耦合技术暨院地共建科技增粮盐碱地千亩方示范实打实收测产与现场观摩会在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四方山农场有限公司举办。本次会议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经现场测产,示范田大豆亩产190.2公斤,比对照田块增产10.4%。
收获现场
“我们农场11.52万亩耕地均为草甸盐碱土,土壤pH值在7.5到8.8之间,重度地块含盐量在3‰到5‰之间。这类土壤普遍存在肥力低下、保水能力差等问题,严重制约农作物产量提升。”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四方山农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庆昌介绍,自2023年起,农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大豆ARC+良种良法示范,推动大豆大面积单产与品质双提升,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施用大豆ARC生物耦合技术的大豆性状表现(右侧)与常规大豆对比明显
什么是大豆ARC生物耦合技术?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院士介绍,这项技术是由其团队发明,通过田间施用ARC微生物菌剂,实现高效诱导结瘤固氮、减肥减排增产、提升安全与营养品质,曾先后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全国农业十大重大引领性技术等,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因地制宜集成熟化,2025年再度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李培武院士(左三)介绍大豆ARC生物耦合技术相关情况
技术的使用效果怎么样?答案都写在田地里。2023年秋天,李培武院士在此田间踏查,彼时的大豆株高不过70公分,结荚不多,徒手从地里拔大豆秸秆很是费力,而这些都归因于盐碱地。今年秋天的同一片地里,大豆株高超过1米,顶端盖帽好,大豆籽粒更加饱满圆润,双手可以很容易把大豆秸秆拔出田地,仔细观察植株根部,根瘤数量较往年明显增多,结瘤固氮时间延长,这对于改良土地、防止大豆早衰、实现绿色低碳生产的意义重大。
会议现场
盐碱地生“金豆”还需良种助力。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所毕影东介绍,此次测产地块种植的是由其团队选育的大豆新品种“中龙豆167”,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为120天左右,蛋白质含量为40.89%,脂肪含量为19.55%。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稻、大豆野生资源耐盐碱等耐逆性状的遗传基础”中课题四“耐盐碱等耐逆新种质创制与示范展示”的示范品种,此次在四方山农场取得了理想的测产表现。
“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的大豆主产区之一,在大豆扩面积、提单产、减损耗等产能提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所所长李柱刚介绍,2025年,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一部署指导下,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全省29个点位开展了ARC生物耦合技术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其中千亩方以上规模示范区7个,覆盖了全省不同产区和不同土壤类型,提质固氮增产效果显著。未来团队将加快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落地,真正让盐碱地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金土地”。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备案序号:黑ICP备11000329号技术支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