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稻作区土壤培肥与丰产增效耕作技术”2018年项目成果展示及稻田秸秆还田春耕现场会在哈尔滨市呼兰区召开。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承办。
国家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雄年、东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孙登林、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孙好勤、农业农村部科教司技术引进与条件建设处处长崔江浩、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粮食处处长汤松、我院副院长来永才、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邹德堂、黑龙江省农机推广总站副站长刘波、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卫建、我院科研处处长柴永山、耕作栽培研究所所长李柱刚及副所长钱春荣、黑龙江省农委科教处科长王恩旭及黑龙江省农技推广站、土肥站、哈尔滨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等相关专家及项目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付金东研究员主持,张卫建研究员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报。杨雄年主任在现场会上要求,项目组要紧紧围绕国家重点专项项目实施的两大目标,在完成任务书中的考核指标的同时更要切实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紧跟产业需求,解决好成果研发出来不配套,不好用,走不出实验室,用不到生产当中的问题;要加快成果转化应用,研发出来的产品和技术要尽可能的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汇报会后,与会人员进行了现场观摩。在观摩现场,项目组展示了反旋秸秆还田机、水稻高留茬还田机湿整地作业、旱田作业等栽培流程和水稻秸秆还田反旋旱整地、秆粉碎抛洒、秸秆还田配套等栽培技术,获得在场专家的一致认可。
据该项目中子课题“黑龙江稻田培肥与耕作技术筛选及其效应研究”负责人、我院耕作栽培研究所董文军博士介绍,稻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项目组针对稻田中出现的增产乏力、功能退化、环境恶化及水稻秸秆大量还田、还田设备机械化、轻简化等系列问题展开攻关,开展了相应理论与技术创新,促进了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粮食丰产增收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为“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战略保驾护航。经过两年的实施,项目组已在土壤肥力与水稻品种互作的环境效应,稻田生物多样性与资源利用效率等理论与技术模式上取得重要进展。(本报记者赵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