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
李柱刚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黑龙江省省级重点学科分子生物学(植物)带头人, 中国生化学会植物分子育种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三届中国生物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发表论文45篇,其中SCI 第一作者2篇,参与获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哈尔滨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获基因克隆专利3项,参与育成大白菜品种1个。专业特长:大白菜育种、南瓜栽培、植物分子育种 电话:0451-86661820 13704817201
王广金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获各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主要有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四等奖2项、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农业科技进步奖1项。200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200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业特长:小麦生物技术育种 电话:0451-86641654 13945047665
李希臣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参与获省科技进步奖7项,主笔发表论文8篇,主持国家转基因重点项目1项。专业特长:大豆分子生物学。电话:0451-86657933 13936690500
刘文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细胞工程室主任研究员 成功进行了苹果、梨、杨树、树莓、沙棘等木本植物和百合、唐菖蒲、姜、草莓等经济植物的组织培养和脱毒快繁。在马铃薯的茎尖脱毒、病毒检测、脱毒苗快繁、原原种及种薯繁育以及品种资源引进、筛选利用等方面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先后主持省级课题和子课题6项。先后在国家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各级奖励5项。专业特长:植物脱毒快繁。电话:0451-86676104 13504510654
南向日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细胞工程室 研究员1988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专业,1991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专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成功进行了大豆转基因和马铃薯细胞融合,获得了转化和融合后代。成功研制无土无基质喷雾栽培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生产设施和栽培方法,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专业特长:生物技术及马铃薯开发电话:0451-86676104 13504513540
刘昭军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基因工程室主任副研究员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和省 “九五”、“十五”大豆生物技术育种课题研究,物发表主笔文章10篇,获各类奖项5项。参与我国第一个生物技术手段大豆品种黑生101育成,目前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培育高蛋白、高油抗除草剂大豆材料100余份,新品系在适应区种植,均表现良好。所培育抗除草剂大豆在国家安全评价后有望大面积推广应用。专业特长:大豆分子育种。电话: 0451-86694314 13604886820
何云霞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水稻分子育种室主任副研究员 主持省自然基金课题《马铃薯环腐病NCM-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2008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主编了《脱毒马铃薯种薯标准化生产及质量监督检验》一书,主持农业部948项目1项,省归国留学基金1项。专业特长:水稻分子育种。电话:18904507567
韩玉琴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细胞工程室 研究员 主持农业部、黑龙江省攻关、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哈尔市科技厅攻关项目等课题6项,发表各级刊物30余篇。专业特长:草莓、马铃薯、杨树、大蒜、丝石竹、香石竹等植物脱毒快繁。电话:0451-86676104 13644601396
品种推荐
龙辐麦17
中熟品种,生育日熟85天左右,苗期匍匐,叶片较宽,发育较慢,分蘖较多且整齐,后期灌浆速度快。株高85-90cm左右,秆强抗倒伏,抗旱性强。有芒、黄壳、红粒。千粒重35-38克左右,容重803.5克/升。2001~2002年产量对比试验中,平均产量5919.4kg/hm2,较对照品种新克旱9平均增产10.6%。2003年异地鉴定试验,平均公顷产量5964.01公斤,较对照增产14.9%。2003年参加全省区域试验,4点次均增产,平均公顷产量3596.85公斤,较对照增产18.71%。2004-2005年区域试验,两年公顷平均产量3600.1公斤,较对照增产7.5%。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884.0kg,较对照品种增产14.0%。2006年在内蒙古牙克石市大面积试种中,500亩面积单产6300kg/hm2,增产潜力大。多年接种鉴定表明,该品系对流行的秆锈菌生理四个小种的致病反应达到高抗至免疫。中抗根腐病轻感赤霉病,白粉病和叶枯病轻。该品种具有强筋面包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Glu-1位点上各亚基构成为2*,7+9,5+10。2002-2006年经连续抽样检测分析,平均蛋白质含量16.32%,湿面筋含量35.97%,沉降值64.7ml,吸水率61.6%,形成时间16.9min,稳定时间25.7min,评价值93.4,最大抗延阻力575.5E.U,延伸性18.87cm,面积90.5cm2,品质指标达到了强筋水平。耐密高产。该品系基部节间较短,穗下颈较短,茎秆有韧性。全省区生试中平均倒伏率几乎为零。高密度、高肥水条件下产量达到6000kg/hm2。适宜我省东部和北部地区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种植。
龙辐麦18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所小麦辐射与生物技术研究室,利用返回式卫星航天搭载纯系小麦龙94-4083的风干种子,从第6代(SP6)中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小麦新品种(原代号龙辐02-0958)。2005-2006年参加省区域试验,2007年完成生产试验,2008年黑龙江省品种委员会审定推广,定名龙辐麦17(证书编号2008001)。该品种生育日熟90天左右,苗期发育缓慢,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株型较收敛。株高80-85cm,长芒,方型穗,黄壳,颖斜肩,颖面光滑。红粒,椭圆型,粒较大,角质。千粒重40克左右,容重827.7克/升。具有强筋面包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Glu-1位点上各亚基构成为2*,7+9,5+10。2005-2007年省种子管理局抽样检测:品质分析结果为,蛋白质含量15.58-17.09%,湿面筋35.9-38.2%,稳定时间7.8-12.5分钟,抗延阻力460-603E.U,延伸性16.4-20.1cm,面积106.0-162。2003-2004年两年接种鉴定:对秆锈病免疫,高抗叶锈病,其赤霉病发病级别为3-级,表现中感;根腐病发病级别为2级,表现中抗。2003年在产量对比试验中,平均产量452.7kg/亩,较对照新克旱九增产22.5%,差异极显著;2004年产量对比试验中,平均产量419.2kg/亩,较对照增产18.5%,差异极显著;适应区域:黑龙江省东部、北部和内蒙古东部地区。
联系人:王广金 联系电话:0451-86641654 13945047665
大豆黑生101
主要特性:蛋白质含量平均为45.44%(脂肪17.87%),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总和为63.31%,为双高品种。
主要农艺性状:亚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日数118天,需有效活动积温2362.5℃,株高80cm左右,杆强,主茎型有分枝,平均1个,单株荚数多,平均33.3个,四粒荚多,株型收敛,叶片小而尖,为长叶型,叶色浓绿;白花,灰色茸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脐无色;百粒重18-20克。适于黑龙江省第二、三积温带种植,以及生态条件相似的我省及吉林、内蒙古等地区种植。公顷保苗25-30万株,适宜平岗地或低平地,忌内涝地栽培,亩施二铵15公斤,一般亩产可达230公斤以上。
大豆龙生06-1258
品种特征:株高115厘米左右,抗灰斑病,秆强硬,抗倒伏。紫花、尖叶、灰毛、褐荚、亚有限结荚习性。四粒荚多,上下着荚均匀。籽粒圆球形,种皮黄色,脐浅黄色,百粒重21克左右。生育日数125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600℃左右。三次化验平均蛋白质含量40.21%,脂肪含量21.40%。适应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大部地区种植。适宜5月上旬播种,每公顷保苗24万株左右,每公顷施磷酸二铵种肥175公斤左右。及时铲趟,遇旱灌水,防治病虫害,完熟收获。
大豆龙生06-630
品种特征:株高100厘米左右,抗灰斑病,秆强硬,抗倒伏。紫花、尖叶、灰毛、褐荚、亚有限结荚习性。四粒荚多,籽粒圆形,种皮黄色,脐浅黄色,百粒重21克左右。生育日数120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520℃左右。2008年参加三区大豆品种试验,产量排名第一,适应黑龙江省第二、三积温带大部地区种植。适宜5月上旬播种,每公顷保苗24万株左右,每公顷施磷酸二铵种肥175公斤左右。及时铲趟,遇旱灌水,防治病虫害,完熟收获。
联系人:刘昭军
联系电话:0451-86694314 13604886820
马铃薯龙引薯1号(代号202)
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2000年从俄罗斯全俄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引进的抗晚疫病早熟新品种。
生育日数80天左右,商品熟期早于生理熟期,一般地区75天左右即可收获上市。株型直立,繁茂,株高68厘米左右,茎粗壮。叶色浓绿,无光泽,叶缘平展,复叶肥大,排列疏散。块茎椭圆形,表皮光滑,芽眼浅。薯皮淡黄色,薯肉乳白色。块茎较大,结薯集中,大中薯率85%以上。田间植株抗晚疫病,块茎高抗晚疫病,抗pvx和pvy等病毒性退化。淀粉含量12%-14%,蒸食品质好,食味佳。抗湿,耐藏性好。
该品种2003-2004年连续两年参加了全省区域试验,2005-2006年又连续两年参加全省生产试验,产量性状表现突出,与对照品种克新四号比较,在全部的七点试验中,平均增产23.7%,在海伦等试验点增产幅度达到40%-60%。平均亩产2000公斤以上。
该品种2007年1月通过省品种委员会的审定,定名为龙引薯1号。适宜在黑龙江省各生态区种植,特别适合在海伦、讷河、克山、鹤岗、富锦等主要马铃薯产区种植,累计推广面积已达30多公顷。
联系人:刘文萍 电话:0451-86676104 13504510654
专利技术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98232149.X。
《无土无基质定时气雾栽培马铃薯脱毒种薯的装置》
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98126758.0
《无土无基质定时气雾栽培马铃薯脱毒种薯的方法及其装置》
马铃薯的种性退化问题,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主要问题之一。病毒积累引起的退化是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生产和使用脱毒种薯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有效措施。脱毒种薯是由脱毒试管苗—脱毒原原种—一级种薯—二级种薯—合格种薯逐级生产的。脱毒试管苗可以通过组织培养工厂化大量生产,而原原种的生产相对比较复杂,需要防虫隔离和土壤灭菌条件,特别是土壤灭菌或年年换土的要求,一般很难达到。本发明专利可从根本上改变脱毒原原种的生产方法,增加脱毒原原种生产的新途径,提高生产水平。
本技术的原理是将马铃薯脱毒苗直接固定在空气中,定时、定量向其根部喷施雾化的营养液,促使植株生长,达到结薯目的。其特点是同传统生产技术相比,产量提高50%-100%,单个小薯的体积增长5-7倍。2克以上微型薯达到70%,出芽率达到95%。每平方米结薯800粒以上。每年可生产2-4季。由于定时循环式喷雾,增加了养分和氧气的供应,避免了盐类积累产生的毒害,有效地防止了土传病虫害的侵染。还可随时调整营养配方,适时分批采收,达到生长时期的人为控制。
本专利的主要贡献①在国内率先研制无基质定时喷雾生产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的方法,经过改进、完善和创新,使生产材料和设施全部国产化,更适合我国国情。②对栽培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其在我国生产条件下,达到技术指标要求,每平方米结薯800粒以上,2克以上微型薯达到70%,出芽率95%。③对原有技术进行创新研究,改造和研制新的营养液配方,用化肥原料代替化学试剂,降低了成本;通过改造雾化系统,显著提高了种薯质量。④该项技术经消化
联系人: 南向日 电话:0451-86676104 13504513540
专利名称: 改良大豆品种的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的方法 申请专利号:CN98121507.6;公开(公告)号:ZL98121507.6 发明人:雷勃钧;所有权: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改良大豆品种的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的方法,第一步采用大豆DNA快速提取法,第二步在常温、常湿度下,在上午7时~8时观察,当大豆花冠高于最高花萼0.5-1mm时,在当日下午2时至次日下午5时内采用切柱头滴提取后的DNA于切口处,滴注的DNA的纯度为A260/230≥2,A260/280≥1.8;片段大小为50kb;导入浓度为500μg/ml。该方法当年就能获得改良后的大豆种子。不存在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获得的大豆后代具有稳定、育种周期短、成本低、高产等优点。经RAPD分子验证证明是遗传转化的品种。
专利名称:导入外缘总DNA培育抗旱玉米自交系的方法 申请号:200810132817.6,发明人:刘昭军,所有权: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将耐旱植物摩擦禾、高粱或谷子的外源总DNA 导入玉米自交系培育新型抗旱性玉米自交系的方法,包括CTAB法提取耐旱植物摩擦禾、高粱或谷子的外源总DNA;在玉米人工授粉6-18小时内,花粉萌发出花粉管后,从花粉管到达胚囊开始到合子第一次分裂为止的时间段内,在沿雌穗苞叶顶部整齐减去花丝,并以手术刀将中间的花丝割去,使雌穗包叶与花丝形成1个穴状空间,将含有摩擦禾、高粱或谷子总DNA 溶液滴加在穴状空间内,使DNA 溶液与花丝的横切面充分接触,保证DNA 溶液能够通过花粉管到达胚囊,然后使玉米自然结实。通过导入种子的抗旱性筛选,选育稳定抗旱的新型玉米自交系。
实用新型专利:浓度梯度凝胶配置的简易装置,公告号:200820090530.X 发明人:刘昭军,所有权: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一种能够配制浓度梯度凝胶的简单装置。它是利用具有高度差和装有浓度差凝胶的两个50mL烧杯、将2个医用输液管分别连接两个50mL烧杯与制胶板、用磁力搅拌器混匀处于低位的烧杯中凝胶、利用虹吸原理将凝胶从高位烧杯导入低位烧杯然后导入制胶板,随着液面升高不断提升连接低位烧杯与制胶板的输液管。可以配制下面为高浓度而上部为低浓度的浓度梯度凝胶。
联系人: 刘昭军 电话: 0451-86694314 13604886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