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始建于1949年,是全省成立最早、水稻专业学科齐全的科研机构。主要开展水稻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分子设计育种及优质高效绿色栽培技术及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病虫草害防治等研究工作。研究所占地96公顷,其中标准化科研用地73公顷。现有国家水稻新品种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国家水稻改良中心佳木斯分中心、农业部寒地粳稻冷害科学观测实验站、黑龙江省国家农作物品种测试站五个科研实验平台和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建有智能温室500平方米,综合实验楼1000平方米,配有先进仪器设备200多台(套)。
研究所设有品质育种研究室、高产育种研究室、生物技术育种研究室、耕作栽培研究室和植保研究室等5个业务科室和2个管理部门,有在职职工51人,其中科研人员36人。有正高级职称16人,副高级职称18人;博士7人,硕士38人。现有省级重点领军人才梯队1个,国家级专家1人,省级专家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4人,省级科技创新体系试验站站长3人,入选龙科英才计划1人、头雁团队成员1人,7人获得市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建所以来,共育成水稻新品种137个,取得植物新品种权134项;获奖科研成果157项,其中“水稻新品种合江19”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寒地早粳稻优质高产多抗龙粳新品种选育及应用”201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被列入国家“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该成果开创了寒地早粳稻育种的独特理论与技术体系,在优异种质材料创制、寒地早粳稻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培育等方面,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46亿亩,成为我国早粳稻区水稻育种史上的里程碑。“水稻新品种龙粳14、龙粳21、龙粳25、龙粳31的选育”分别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寒地早粳耐冷抗病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获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先后出国研修与合作研究21人次,发表学术论文628篇,出版或参编专著或译著30部。“十二五”以来,全所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93项,省部级项目(课题)67 项。
目前,“龙粳号”品种遍布龙江大地,年推广面积占适宜区的70%以上,占全省水稻年推广面积的30%以上。以龙粳31等为代表的龙粳系列品种产量、米质、抗稻瘟病、耐冷和抗倒伏等综合性状优势明显,为农户稳产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2012-2016龙粳31连续5年全国面积最大,特别是2013年该品种种植面积达1692.3万亩,近年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累计推广面积超1亿亩。选种目标在保证高产前提下以优质为主攻方向,并取得了一定进展,龙粳1656在2020年第三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品评品鉴会荣获铜奖,龙粳1755在2021年第八次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会中获一等奖,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快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扎实服务“三农”,为建设农业强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