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佳木斯分院 >> 单位概况

机构设置

单位概况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原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始建于1947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农业科研单位之一。分院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区域中心佳木斯市,具有重要的农业区位优势,是集作物育种、耕作栽培、植物保护、土壤改良、杂粮作物与智慧农业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分院总占地面积88公顷,科研用地66公顷。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省部级平台7个。分院现有在职职工64人,其中高级职称26人,博士8人,享受国务院特贴1人,省高层次人才6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三江英才3人。

自建院以来,累计获得各级成果奖励29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77项;拥有43项国家专利,85个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创新品种和技术年成果转化应用面积2000多万亩,年创造社会效益近20亿元。

分院品种选育业绩突出。大豆育种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累计育成大豆新品种125个,育成了超高产品种合农71,打破全国和东北区域高产纪录;育成了高产高油大豆品种合农77,为黑龙江省首批油分含量24%以上的高油品种;合丰5055、合农758595先后列入全国或省级主导品种,合丰(农)、佳豆号大豆品种年推广应用面积1000万亩以上,累计应用面积5.5亿亩,创社会效益600多亿元,合丰25是建国以来全国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玉米品种应用面积逐年上升,以合玉293145236298为代表的玉米品种逐渐成为三江平原地区主栽品种。水稻品种稳步推进,以富合1号、2号、合粳2122为代表的水稻品种逐步占领区域生产市场。

分院技术研究成果显著。植物保护研究基础扎实、稳步提升,是国内率先系统地开展大豆灰斑病、疫霉根腐病、蚜虫及食心虫等病虫害研究的权威单位,是黑龙江省及国家大豆灰斑病鉴定中心。耕作栽培研究国内领先,是国内最先开展大豆窄行密植与免耕栽培技术研究单位,制定了保护性耕作(免耕)及秸秆还田等地方技术标准。土壤改良研究基础扎实,长期从事中低产土壤改良特别是白浆土改良的研究工作,并取得突破性研究进展,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空白。近年来,分院先后制定了农业农村部及黑龙江省多项主推技术,“玉米空三栽培技术”、“马铃薯地上垄体栽培技术”、“水稻三段式高产栽培技术”等为区域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分院始终坚持以“心中有戒尺、肩上有担当,田间有脚印、书里有文章”的治院理念,诚望与各界同仁携手创新,合作共赢,为佳木斯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