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冬君:始于热爱、继之坚韧、结于丰盈
2024-03-261995年,我来到农科院工作。将近30年的时间,我的工作经历了院报编辑、总编,2005年开始一直在合作共建办公室,也就是现在的科技推广处工作。在这里,我们首创了院县共建模式,连续两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这里,我们从“无”到“有”建立了“农业+文化”的科普新业态,连续三届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普及奖;在这里,我们研发了黑龙江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和“爱尚课”app,开创了我们自己的农民教育培训平台。我们取得了很多成果,...
1995年,我来到农科院工作。将近30年的时间,我的工作经历了院报编辑、总编,2005年开始一直在合作共建办公室,也就是现在的科技推广处工作。在这里,我们首创了院县共建模式,连续两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这里,我们从“无”到“有”建立了“农业+文化”的科普新业态,连续三届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普及奖;在这里,我们研发了黑龙江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和“爱尚课”app,开创了我们自己的农民教育培训平台。我们取得了很多成果,...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弘扬雷锋精神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我院开展“弘扬雷锋精神 绽放青春风采”志愿服务活动月系列活动,鼓励引导我院青年围绕生态龙江、美丽乡村等项目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事业,让雷锋精神在我院蔚然成风。青年志愿者们开展“科普农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线上辅导、科技咨询、培训指导等方式,充分发挥农科院青年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扈光辉的学术头衔很多:黑龙江省省级学科梯队(玉米育种)后备带头人、省玉米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省“头雁”团队骨干成员、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C”类、东北农业大学和黑龙江大学校外硕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省农林委委员、九三学社黑龙江农科院支社副主委……而支撑他拥有这些头衔的,则是他二十余年如一日致力于解决玉米种源遗传基础狭窄的“卡脖子问题”,为育种应用提供新的资源支撑的贡献。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占三大粮食作物产量的43%...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正像歌中唱的那样,鹿文成记忆中的肇东市黎明镇长富村,到处种满了金灿灿的大豆和沉甸甸的高粱。鹿文成的父亲是村里的农技推广员,这让他在童年时期就通过父亲的言传身教,早早掌握了一些农业的基本常识。鹿文成看到长辈们因为种植技术、品种选择以及机械化程度不足等因素的制约,每年的产量和收入都未能有显著提升。因此,他萌生了报考农业院校的想法,希望通过深入学习农业知识并进行推广,...
每度裙装徒寂寞,着迷彩,田中梭。白发如雪未悔过,仓实廪,乃快活。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工作于黑龙江省农科院,钱春荣的人生经历始终与“农”紧密相连。从小时候就立志做“土掉渣”的农业研究,到如今成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哈尔滨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作物栽培学科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钱春荣的“农业梦”逐渐清晰、成真……从水稻转向玉米栽培研究出生在东北农村的钱春荣,说自己“是吸着黑土地的土味长起来的”...
“2023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我为龙江农业大丰收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骄傲。我最大的理想就是让黑龙江的每一寸黑土地都种上我们亲手选育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副院长聂守军一聊起粮食,便滔滔不绝讲起他的“丰收梦”。深耕黑土地29年,他带领科研团队选育出绥粳系列水稻新品种70余个,填补多项国内空白。1995年,刚从东北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的聂守军,被分配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工作,...
王爽是省农科院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的一名科研人员。“爽”字为名,她的性格亦如其名,豪爽大方显真我。刚刚40出头的年纪,她就已经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计划”,成为“黑土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后备带头人、黑龙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后备带头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杰出青年基金和农科青年英才获得者。“我的一切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黑土地,是它让我的科研和人生有了方向。...
从北纬48度高寒棚室瓜菜生产禁区的突破,到高附加值西瓜甜瓜种植的大面积推广;从保护地瓜菜生产“掐脖子”技术难关的攻克,到“分圃双选”西瓜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从一个个帮扶对子的科技致富,到数百人次面对面的专属培训……1994年,从东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后,王喜庆就一头扎进了省农科院园艺分院瓜类研究室,把全部青春和个人精力都投放到西瓜研究上,三十年如一日扎根一线潜心科研和倾心助农,成就了一分“甜蜜的事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备案序号:黑ICP备11000329号技术支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